近日,得以翻阅《三十六日的美国教育探寻》这部作品,作者李希贵,身为山东淮坊教育界的掌门人,自基层教师起步,层阶登天。正因如此,他精于从教学最前线挖掘学校与课堂的鲜活生命力。此书不求理论的深邃,不设高不可攀的论调,唯将一位教育思考者的日常感悟,赤裸裸地铺陈开来。其中,无掩饰、无矫饰、无阿谀、无遮瑕,尽是真挚情感的流淌,为教师们呈现了最真挚、最可贵的反思。
本文依托三十六日的实地探究,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及纽约的教学同仁并肩,共同研讨课堂教学的“关键时刻”,旨在激发教师自我省思,并以此铸就教师培训的新模式。不同的文化土壤,孕育出课堂的千姿百态。
“赋予学生犯错之权”一文中,作者提出五花八门的结论亦是教学瑰宝,错误回答恰似师生共同跃过的桥梁,让学生展现出那些本应斑斓的“错误之美”。这不禁让人深思:在今日的公开课上,我们过度追求完美无瑕,将课堂化作无误的模具,却忽略了学生犯错的价值。师生往返其间,究竟又是为了哪般观众?
“真诚言教,方得实践之果”一文中,美国的课堂评估虽项目繁多,却项项落到实处,操作性强,易于践行。相较之下,我国中小学生的守则要求,似乎过于理想化,超越了学生的实际理解与执行能力。是时候深思哪些传统应保留,哪些规则需革新。